最近常需要決定專案到底要使用工具、平台來開發,結果常常會因為社群差異栽一腳。
像是:
- 使用者數量不多,遇到的網路其他人沒遇過,只能自己 workaround
- 活躍度不高,發現問題後,等問題修正大概幾個月就過去了
- 喜歡自己創造新名詞,雖然說語言本來就是會隨著時間改變,當全世界只有那個工具這樣搞、又沒有說明時,就只能自己花時間瞎猜 (像是之前遇到天兵使用全形空白當分隔符號 …..)
軟體開發、伺服器和生活瑣事
最近常需要決定專案到底要使用工具、平台來開發,結果常常會因為社群差異栽一腳。
像是:
隨便買了一隻水質檢測筆,水質測試的單位為 ppm,所以若經過逆滲透過濾出來的水,水中的雜質應該會在 20 ppm 或是更低。
租屋處屋齡約 30 年的水龍頭出水水質約 140 ppm,經過 BRITA 濾水器以後約 100 ppm。房東給共用的飲水機在 20ppm,表示有經過逆滲透,且有定期更換濾芯。看來暫時不用自己處理水過濾的問題了。
備註:低 ppm 代表水中雜質比率較低,但不但表不含菌,建議仍先煮沸後再飲用。
平常穿的涼鞋遇到雨,濕濕黏黏不舒服。
回家洗腳時才發現,腳底整個顏色很奇怪,用肥皂還洗不掉 …. 該死,是涼鞋鞋底的顏料! QQ
講個幹話:臺灣的民主,就是的聲音大就聽誰的。
公民的投票權,是給了解議題、有自己想法的人,一個表達想法給政府的機會。然而 2021 四合一公投看到的變成這樣 OO 黨「請投四個同意」、XX 黨「請投四個不同意」,這是誰的想法?投票人的嗎?
到底有多少人會在投票前,花時間蒐集資料來了解優點缺點?還是大家都已經被學校洗腦,反正選擇題有及格就好?
注意:本文中的內容,與疫苗、醫學、科學完全無關
上週熬夜趕專案,導致有小發燒 (註一) 、喉嚨不舒服,所以就算了一下打疫苗的時間,實在太準啦!
這樣不是剛剛好都是打完疫苗以後 28 天以後的症狀嗎? XDDD
註一:前幾天感覺發燒時,使用掖下體溫計測得 37 度,趕快去和鄰居幾個開店的老闆借測體溫。沒想到有台體溫計報告:「34 度,體溫正常」,體溫只有 34 度你好意思說正常? X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