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想要幫 Blogger 找個圖床。
透過 Blogger 上傳的圖片會吃掉 Google Drive 的空間,而免費帳號有容量上限,而我比較想把空間都讓給 Gmail 使用,所以不太希望用 Blogger 上傳圖片。
第三方的圖床,目前找到的好像只有 imgur,但不確定圖片到底可以存放多久。
生為一個工程師就是想要自幹 (?),所以想試試看用個簡單的界面,把圖片丟到 AWS s3 上面當作臨時的方案,順便研究一下 Lumen 怎麼用。
若有大家有不錯的方案,也請告訴我,謝謝!
軟體開發、伺服器和生活瑣事
最近在想要幫 Blogger 找個圖床。
透過 Blogger 上傳的圖片會吃掉 Google Drive 的空間,而免費帳號有容量上限,而我比較想把空間都讓給 Gmail 使用,所以不太希望用 Blogger 上傳圖片。
第三方的圖床,目前找到的好像只有 imgur,但不確定圖片到底可以存放多久。
生為一個工程師就是想要自幹 (?),所以想試試看用個簡單的界面,把圖片丟到 AWS s3 上面當作臨時的方案,順便研究一下 Lumen 怎麼用。
若有大家有不錯的方案,也請告訴我,謝謝!
難得的長假,這次排了三天二夜的行程,跑去杉林溪呼吸新鮮空氣。
三天的行程排的很鬆,基本上路上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停下來晃晃都不影響到時程。第一天出發先到溪頭的妖怪村和忘憂森林。第二天則是在杉林溪散步和泡茶,順便對新買的高山瓦斯爐做壓力測試。第三天原本要把杉林溪 miss 掉的步道走完,不過因為睡眠不足的關係作廢,跑去市區亂晃。
妖怪村是個蠻有特色的景點,但是建築、裝飾等主題比較偏向妖怪以外,沒什麼特別值得停下腳步多看一眼的。
在杉林溪 check-in 時發生一個小插曲,原本訂的主題會館熱水設備維修,第一天讓我們改住進大飯店。大飯店的空間和設備真的不賴,房間有電暖氣、電視機,餐廳套餐一個人 300 元可以吃到吐,當時比較大的問題是 wifi 不穩,幫他們測試了一下,猜測是 top router 設定有問題 (飯店的基地台都是 D-Link)。
總之,第一天晚上隨便找個可以動的 wifi AP 享樂,Netflix 看到睡。 (帶筆電比較累,可以考慮 Chromecast)
第二天的行程是杉林溪南邊的天地眼等幾個步道,由於該路段較為狹窄,園區僅供遊園車進入,為了避開人潮七點準點吃飯店提供的早點 (自助式,種類不少),並搭車到松瀧部落。
抵達松瀧部落後,路線是天眼步道 => 天地眼 => 地眼步道 => 樂山步道 => 藥花園。出發時間大約是 08:30,走到藥花園是 13:00 左右,並在藥花園吃午餐。
雖然園區標示南端步道難度較高,因為木棧道和小石子路都整理的很好,走起來沒有什麼困難的,對我這個肥宅來說,難度最高的是其中幾段爬坡,最後的樂山步道可以當作緩和運動,走到藥花園剛好休息完畢準備用餐。藥花園的餐點選擇不算多,但是藥膳撲鼻讓我噴了不少錢。
下午則是就近在大飯店旁邊的台灣杜鵑森林步道散步,這邊的坡度不輸給地眼步道,不過圖中有很多涼亭和座椅,累了可以隨時停下來休息。步道大概一小時不到即可走完全程,我朋友在其中一個有洗手間的涼亭泡茶,到天色差不多按下才至主題會館 check-in。
主題會館的格局稍微比大飯店小了一點,餐點少了一樣菜,建築稍微老舊,但當天網路是正常的!主題會館比大飯店 (雙人房單人床) 便宜了 500 元左右,如果覺得經濟上沒什麼壓力,可以考慮去大飯店享受,但主題會館也不差就是。
ps.
這是我第一次在冬天上高海拔地區健行,低溫約 4 度、高溫約 13 度,建議用洋蔥式方法搭配保暖衣物,比較不容易受寒。
園區工作人員說杉林溪在春季到秋季都容易有雨,需要準備雨具並應付高濕度的環境。今年氣候較為特殊,所以有數棵提早開花,若於二月上山應該可以看到不錯的景色。
上個月看到 Division 的 1.4 更新,針對不少平衡性做了調整,好奇便抓下來實際體驗一下有什麼差別。
ASUS AC88U 讓我覺得還蠻滿意的,天線的覆蓋率頗高 (功率可以從管理介面調整),特殊的功能設定起來也很輕鬆。
但覺得有一些比較不喜歡的功能:
家裡的 Asus RT-N16 的封包處理速度開始跟不上設備的擴增,現在網路流量高一點,無線網路就開始抽筋、甚至直接斷線。所以開始尋覓高一階的網路設備。
這次看上的是 Netgear AC3200 R8000,主要是有傳說中超大的覆蓋路,還有 smart connect 可以對 mobile 設備到 AP 這段做自動負載平衡。
這台應該是我看過最大台的 Wifi AP router,最長邊大約有 30cm,原本擺 RT-N16 的位置根本放不下。開機以後 2.5G + 5G x 2 全開,號店功率大約 12w。
在設定 R8000 時,可以同時開啟二個不同頻斷的 5G SSID,選擇所在地為「臺灣」時,第一個 5G chaneel 被限制在 40 附近,第二個 5G chennel 則是在 140 左右。
查過 NCC 5G 開放的頻率以後,就會知道 R8000 5G 第一組頻段在台灣很多無線設備根本不支援,開起來也沒有用。若選擇 smart connect 技術,將二個訊號發射器合併起來使用時,頻段又被現在在 channel 30 附近,台灣的無線網路設備根本之支援嘛,相當於 smart connect 完全派不上用場。
另外一個我有點在意的是無線訊號的覆蓋率,我用手機裝 inSSIDer 來觀察訊號強度,把二台 RT-N16 和 Netgear R8000 放在房間裡,隔了一道牆到客廳觀察訊號強度,二台的訊號強度幾乎一致。
雖然可以刷 DD-WRT 來繼續使用,但是訊號不強,其實對我來說也沒什麼留下來的說服力。於是就先退貨了。
網路上很多也 R8000 多好多好的文章,我這邊就只留下我個人不滿的幾個點。剩下交給各位客官自己判斷了。
Ref: